BBC News, 中文 - 主頁
Top story - Zhongwen
以色列宣稱進入“第二階段”戰爭 哈馬斯首提加沙人質交換
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呼吁以色列和哈馬斯立即依據人道主義而休戰,以便向加沙提供更多援助,但以色列憤怒地駁回了該決議。
衛星圖片顯示加沙地帶空襲前后對比
以色列軍方過去三周持續空襲加沙地帶,最新衛星圖片顯示加沙北部一些地區已淪為廢墟。
李克強逝世 中國經濟政策的務實主義者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在上海因突發心臟病逝世,終年68歲。官方訃告評價他為“卓越領導人”,分析指其去世意味著中共黨內牽制習近平權力的力量變得更少。
李克強逝世為何可能給習近平帶來一場危機?
在前總理李克強逝世后,中國當局已采取各種措施來維持穩定。
視頻, 李克強逝世:被習近平邊緣化的“弱勢總理”, 節目全長 4,44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因心臟病周五(10月27日)猝逝,享年68歲。
李尚福與秦剛雙雙遭罷免,對習近平意味著什么?
如此頻繁的高層變動,出現在習近平進入歷史性第三任期的頭一年里,引發外界對于其領導層的猜測和傳言。有學者認為這反映出中國內部政策有分歧,也有分析指“立了又廢”是習近平鞏固權威之舉。
卡塔爾:這個海灣小國如何屢次在棘手人質談判中扮演關鍵角色
卡塔爾相信,假以時日,其可以通過耐心的斡旋工作,在未來幾天促使哈馬斯釋放其他的人質。不過,以色列對加沙的任何地面進攻都會讓這些努力功虧一簣。
聯合國秘書長稱哈馬斯襲擊非“憑空發生”,以色列官員要求其辭職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動攻擊的評論引發爭議,以色列官員要求他立即辭職;另一方面,以色列在積極準備對加沙實施地面進攻,但拒絕透露地面進攻計劃的時間。
特朗普支持的新任美國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是誰
這位社會保守派議員在美國政壇最激進的右翼人物中擁有眾多盟友,包括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他也受到從保守派到較溫和派等黨內不同派別的尊重,這很可能成功助其獲得議長一職。
必看
晶片大戰:臺灣廠商助攻華為突破美國封鎖?
美中半導體競逐升溫之際,未來臺灣廠商合作的對象是美國還是中國,涉入的程度有多深,都要被高度檢視,無法躲開區域政治。
香港施政報告國安愛國先行 確定2024年內完成“23條”立法
外界一直期待港府重點振興經濟,但李家超發表上任后第二份施政報告,還是以國安政策和宣揚愛國主義教育先行。學者認為,國安政策與吸引投資之間將產生矛盾。
南海爭端:菲律賓與中國為何走上沖突之路
最近兩國船只沖突的畫面出現在電視上并非偶然,這是菲律賓政府有意采取的戰略之一,中國起初似乎對這些新戰術感到措手不及。
拜登擬千億美元軍援以色列與烏克蘭 稱“決不讓哈馬斯與普京勝利”
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將尋求國會撥款同時向以色列和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感到“讓人難以置信地鼓舞”。
以色列步伐突然放緩 攻入加沙前有何盤算
在哈馬斯武裝分子10月7日襲擊以色列南部后,以色列連日來多次發出信號,稱其集結的部隊已做好攻入加沙的準備,以一勞永逸地消滅哈馬斯。
分析:以巴沖突延燒 拜登面臨更難解的中東死結
在加沙醫院襲擊事件后,結束戰爭的希望更加渺茫。若要拯救下一代免受更多戰爭威脅,內塔尼亞胡或其繼任者就必須改變思維。
以巴沖突:揭開哈馬斯高層人物的面紗
哈馬斯眾多高層都是以色列多次暗殺行動的目標,他們在公開場合的低調程度可想而知。BBC記者整理出哈馬斯幾個重要高層人物的背景,他們有的是政治領袖,有的是軍事指揮官。
憂慮而孤獨的臺灣正在尋找新盟友
“民主臺灣”已經成為臺灣的品牌。然而,對于這個8000億美元的晶片制造巨擘來說,與臺灣有官方聯系的外國朋友卻寥寥無幾。
以巴沖突下人道危機加劇,拜登確認訪問以色列
哈馬斯火箭炮再襲以色列,加沙人道危機加劇之際,美國總統拜登將前往以色列“全面了解”其戰斗目標和策略。
以色列能摧毀哈馬斯蓋的加沙隧道嗎?
評估這個網絡的規模非常困難,以色列將其稱為“加沙地鐵”網絡,據信它延伸在一片只有41公里長、10公里寬的地下。
臺灣大選2024
臺灣總統大選2024:一文看懂選舉的重要資訊
臺灣中央選舉委員會在預估此次大選合資格的投票人數高達1950萬人, 在2024年1月13日投票。
臺灣總統大選2024:一文了解四位候選人及他們的兩岸政策
BBC中文為您介紹此次參戰的候選人及他們的兩岸政策。
郭臺銘宣布參選臺灣總統兩個月后,其創辦的富士康在中國遭稅務調查
目前為止,郭臺銘仍未對此事有任何回應,富士康則在周日發表聲明稱,將積極配合相關單位調查,確保合法運營。
郭臺銘參選的三大解讀:首富的“盲點”、臺灣政壇的“八年魔咒”與泛藍分化
臺灣總統大選將在明年一月舉行,獨立參選的鴻海創辦人郭臺銘支持度一直敬陪末座,被指分裂在野的“非綠”陣營,讓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躺贏”。他攪局對臺灣政局和兩岸關系有什么影響?泛藍選民又怎麼看?
北京如何用“灰色地帶”戰術威脅臺灣?
在美中關系不穩定的背景下,臺灣成了東亞一個潛在的火藥庫,有分析指北京希望運用灰色地帶戰術,不發一槍而控制臺灣。
臺灣2023國防報告書:中國航母福建艦為何成為焦點
這是臺灣總統蔡英文任內最后一次發布的國防白皮書,與2021年的報告書相比,有關中國大陸軍力威脅臺灣的討論篇幅增加近兩倍。
臺灣2024總統大選:賴佩霞陷雙重國籍困境
賴佩霞昨日(九月14日)宣布以副手身份加入郭臺銘競選團隊。 數小時后,她的臺美雙重國籍便引發關注,因為根據臺灣規定,具有外國國籍者不得申請登記為候選人。
中國推出“福建示范區”推動兩岸統一 臺灣金門與馬祖為何成為統戰前線?
在中共近年來推出的新統戰架構下,金門及馬祖特殊的政治地理角色一直是重中之重,此次再成焦點。
郭臺銘宣布委任藝人賴佩霞為競選副手,分析指其長期頹勢恐難逆轉
賴佩霞成首位投身臺灣大選的演藝圈人士,消息一出,震撼各界。
郭臺銘獨立參選臺灣總統,是“整合藍白”還是“便宜賴清德”?
臺灣大選正式進入“四腳督”局面,多名政治學者分析,若郭臺銘執意參選到底,只會讓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躺贏”。
深度報道
視頻, 致命陷阱:揭露印度的貸款勒索騙局, 節目全長 15,46
《BBC之眼》臥底調查,帶你深入了解貸款應用程式騙局,揭露那些憑借痛苦、恐懼和羞恥賺錢的背后黑手。
那些走進非洲的中國年輕人: 掘金,逃避和叛逆
在中國經濟不景氣、青年失業率屢創新高的情況下,一些年輕人把目光投向國外,遠在大洋彼岸的非洲大陸成為一個新的選擇。
中國時隔四年再開“一帶一路”峰會的三大看點
誰來,誰不來?疫情后的債務難題何解?以及“一帶一路”的下個十年,都是這次峰會的看點。
為了保衛以色列,美國愿意走多遠?
拜登表明,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是有條件的。專家也認為,以色列若長時間持續地面進攻加沙,將不會從美國或全世界得到更多寬容。
學者研究:香港“反送中”示威后司法制度被“武器化”
香港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案示威過去四年,海外香港法律學者分析示威相關案件數據,提出判刑偏重、“未審先囚”等現象普遍。
以色列軍隊攻入加沙,地面戰的目標和危機是什么?
以色列聲稱要全面消滅哈馬斯,并已從地面進擊加沙,但這項軍事行動會否奏效?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 肯尼亞和一條躊躇不前的鐵路
在肯尼亞,由中國承建的第一段鐵路曾于2017年大張旗鼓地開通,但在兩年后,其鐵軌建設在該國中部中斷,將該國與東非其他內陸國家連接起來的宏偉藍圖似乎也已“脫軌”。
BBC核查:從各種證據拆解加沙醫院爆炸案
加沙阿赫利阿拉伯醫院遭轟炸事件,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各執一詞。BBC核查團隊分析來自爆炸現場的各種證據。
BBC核查:哈馬斯是如何對以色列發動閃電式襲擊的?
BBC分析哈馬斯是如何從加沙協調及動員他們迄今為止最復雜的軍事攻擊。
BBC報道以巴沖突時沒有稱哈馬斯為“恐怖分子”遭抨擊,公司解釋為什么
英國國防大臣沙普斯批評BBC對于哈馬斯的報道立場“近乎可恥”。 對此,BBC的編輯政策到底如何?
新聞時事 趨勢動態
李克強逝世、香港施政報告、富士康遭稅務調查和本周更多重要故事
剛剛過去的一周,BBC中文以下新聞內容受到讀者的關注。如果你錯過了,我們帶你一一回顧。
哈馬斯擄走的以色列人質:他們都是誰?
以色列軍方周一(10月23日)表示,有222人被哈馬斯劫持為人質。 媒體報道僅有四人基于人道和健康原因獲釋放。
視頻, 進入加沙救援物資遠不及所需, 當地醫院仍不勝負荷, 節目全長 3,30
第二批救援物資于10月22日進到加沙,數十輛載有食物和醫療用品的卡車從與埃及接壤的邊境進入當地,但聯合國表示這遠遠不及這里超過200萬人每日所需的500車物資。
卷入以巴沖突的泰國人
數以萬計泰國人在以色列農場打工,這次哈馬斯襲擊中,一些死里逃生的泰國人誓言永不回頭,有人卻期盼戰爭結束后重返以色列。
哈馬斯釋放兩名美國人質,以色列未同意?;?/span>
這是本月以巴沖突以來首度有人質獲釋,卡塔爾扮演了關鍵角色。目前仍有200名不同國籍人士被扣押,分析指若以色列堅持攻入加沙,恐影響人質營救工作。
以色列持續空襲加沙 中部社區幾被夷為平地 教堂亦遭殃
聯合國表示超過140萬加沙居民已經流離失所,其中有超過50萬人居住在聯合國提供的147個避難所內。第一批救援卡車進入了加沙。
“一帶一路”論壇之際習近平會晤普京 “共同威脅只會加強中俄關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閉門會談三個小時,普京也成為了“一帶一路”論壇上的特殊貴賓。
以巴沖突: 英國的猶太及穆斯林民眾為何如此擔心
英國的猶太和穆斯林社群人士對于這場戰爭,是否對將對社區帶來很大的影響感到很焦慮。
加沙醫院爆炸數百人喪生,以巴雙方互相指責
以巴沖突戰火持續,加沙市一間人員密集的醫院發生爆炸,被指有多達500人遇難——包括患者和躲在院內認為醫院安全的人們。
“我像一個死神”:向以色列家庭通知親人死訊的軍人
在以色列,所有在軍事行動中,或在被政府列為恐怖襲擊的案件中喪生的以色列人家屬,都會得到特別的支持,其中包括一名軍人親自登門正式通知死訊。
知識資訊 觀點角度
重塑大腦之旅:我如何用六星期提升了腦袋功能
BBC記者給自己做腦掃描一探究竟,并嘗試了六星期的實驗,發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簡單練習,已經可以提升大腦功能。
女性為何不太愿意在公共場合提問
研究發現,即使在場男女比例相當,男性提問的幾率還是比女性多兩倍半。而根據現場觀察,通常第一個舉手的都是男性。這是為什么?
視頻, 恒大危機恐加劇中國房地產市場乃至整個經濟動蕩, 節目全長 9,46
中國恒大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主席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強制措施”。集團及其兩家子公司的股票也于同日停牌。 BBC分析內容編輯羅斯·阿特金斯(Ros Atkins)梳理分析了當前危機的背景。
“我們被一個虛假的幻象哄騙”:植入節育器副作用巨大,她們起訴制藥巨頭
在巴西,300名女性準備起訴制藥巨頭拜耳公司,指其Essure節育器造成的嚴重副作用——該產品在2018年已停止使用,但是這并不能解決已經進行手術的女性承受的痛苦。BBC巴西分部記者采訪了其中三名女性,了解她們的故事。
馬爾代夫大選為何成了中印角力的“戰場”
這是馬爾代夫現任總統與反對派的一次決選,但是也很可能決定中國和印度之間誰將在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上占據上風。
福島核災廢水與核電廠廢水哪個更可怕?
中國持續指責日本排放福島核廢水“不負責任”,并指責國際原子能機構袒護,排放是否安全的爭論糾纏在科學與政治之間。
TikTok網紅說服你大破慳囊的那些秘訣
TikTok平臺有強大的力量驅動消費者花錢購買內容制造者推薦的產品,這當中的魔力何在?
觀察:為什么對特朗普來說,壞消息反而是好消息?
拜登與特朗普即將展開2024年美國總統競選,從目前來看,拜登似乎并未因經濟復蘇而得到太多贊許,而官司纏身的特朗普面臨的情況則相反——壞消息并非壞消息。
一張地圖抗議再起 盤點綿延數十年的中印邊界之爭
一張官方中國地圖引發印度抗議,中國與印度糾纏數十年的邊界爭議再次浮上臺面。
威脅、侮辱與“讀稿機”——普京如何一手葬送俄羅斯外交
前克里姆林宮內部人士表示,俄羅斯的外交戰略不再討論合作,俄外交官只是在鸚鵡學舌,緊跟普京日益強調的反西方觀點。
特別推薦
中國防長等多名軍事高官“失蹤” 習近平遇到麻煩了嗎
軍方官員正在“消失”,這是局勢不穩的跡象,還是習近平強大的標志?
加拿大印度外交風波升級:特魯多獲得的全球聲援為何如此之少
隨著與印度的緊張關系加劇,加拿大試圖致電給其盟友,但卻沒有人接聽。有專家表示,問題在于加拿大目前的重要性,相對于印度對全球的龐大戰略重要性而言可說是相形見絀。
美國出臺對華敏感技術投資禁令 高科技背后的博弈與風險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簽署行政命令,限制向中國某些敏感技術領域進行投資。美中高科技之間的博弈從“出口管控”擴展到“投資管控”。
背負“恒大級”萬億負債的巨人碧桂園 會否“倒在黎明前”
債券違約被認為是房地產企業暴雷的第一步,過去兩年中國各類房企暴雷事件此起彼伏,大多以債券違約開啟危機的序幕。碧桂園的故事似乎有些不同,但結局會如何呢?
視頻, 英國對華關系困境:脫鉤還是保持接觸?, 節目全長 4,33
英國外交大臣近期訪問北京時表示,與中國脫離接觸是不可信的。
14歲,中學生……這些臺灣年輕人卻在長期照顧重病的長輩
年輕的照顧者人生就像按下了“暫停鍵”,他們可能連思索自己人生藍圖的空間都沒有被給予就被迫提早長大。有建議稱可暫停贊頌孩子們犧牲童年的“孝行”,先找出如何支援孩子的服務資源。
中國停止發布青年失業率 今年以來該數據屢創歷史新高
“經濟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統計工作需要不斷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也需要進一步健全優化?!?/p>
視頻, 紅磚巷涂鴉主創對話BBC:借中國標語“測試西方民主自由”, 節目全長 9,36
“很多人總是覺得你有某種目的,要不就是‘小粉紅’,你要不就是‘高級黑’?!?/p>
香港哲學家張燦輝詮釋政治發展與民主自由
BBC中文粵語對談移英港人學者張燦輝教授,以哲學角度詮釋香港政治發展與民主自由概念。
瀏覽協助

代理服務器和翻墻軟件
如你在登錄BBC中文網時遭遇困難,請試用代理服務器。